銀行的低風險理財產品靠譜嗎
2021-12-24
內容導航:
Q1:銀行的理財產品可靠嗎?
做理財看三點:收益、安全和流動。從這三點來看,相比其他理財渠道,銀行理財都不太好。
銀行理財大多為代銷基金、證券、信托、保險、二級市場等金融機構的產品和衍生品,本身這些產品和衍生品的收益就不高,銀行還對投資人收取托管費、銷售費(即代銷費)和管理費(超出預期部分歸銀行所有),以致給投資人的剩下的收益就沒有多少了,一般只有6%左右,無法抵御通貨膨脹。
從安全性來看,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比較安全,一般從R1到R4的風險級別理財產品都可以保證本金,不過銀監會還是規定除存款外理財業務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因為只要投資就是有風險的,銀行有責任向消費者揭示任何潛在的風險。有少數較小的商業銀行,比如城商行會在風險揭示中說可以保證本金和收益,以吸引投資人,這是違反規定的。但是有一點你得清楚,銀行理財在風險揭示書中會寫,風險由投資人自己承擔。
流動性有目共睹,銀行理財中途不能贖回,而且需要募集期、贖回期之類的清算期,這些時期不給投資人收益,銀行白用你的錢。我有個同事做銀行理財,協議書上寫T+1贖回,結果等了一個星期才把錢打回來。
Q2: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
任何理財都有風險,一定要理性看待,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例外,一般來說,銀行理財還是比較安全的,具體風險就要看產品類型了。銀行理財產品面臨的主要風險有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通貨膨脹風險、操作管理風險以及不可抗力風險等。
Q3:中國銀行中低風險理財產品安全嗎
一般來說銀行的高風險理財產品在金融市場穩定的情況下都不會造成本金損失同時能保證收益。何況是中低風險的產品。如果你個人對風險偏好趨向于穩定低風險,建議購買銀行保本理財。
Q4: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安全嗎?是否會影響到本金?
在銀保監會關于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出臺后,保本型理財產品正在加速向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過渡,按照監管要求,2020年之前,保本型理財產品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理財市場所有產品都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中低風險理財產品雖然發生虧本的概率非常低,但并不表示沒有風險,在理論上本金并非百分百安全。
與P2P及其他互聯網金融平臺相比,銀行系理財產品絕大部分屬于中低風險,不僅因為銀行募集資金的投資風格趨于穩健,而且因為銀行系理財產品基數龐大,客戶眾多,社會牽涉面廣,對于銀行信譽的影響至關重要。據公開資料顯示,在2017年理財市場幾千支產品中,不能足額兌付占比僅為0.4%,全市場理財業務綜合能力排名中,前50名全部由銀行系占據,其中四大國有銀行位列前10名。而銀行系理財產品按照風險等級劃分,一般處于R2級及以下,即屬于中低風險。當然,按照風險與收益對等原則,銀行系理財產品收益并非特別突出,目前維持在3%……5%區間,最終收益率可能有所浮動,但虧本的現象是沒有發生的。雖然按照監管要求,需要標注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但這只是履行賣者盡責義務而已。
但是,既然明確表示理財產品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那么意味著肯定有風險,只是發生的概率極低而已,但絕不代表絕對安全。作為監管機構,過去已經從多個渠道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教育,為非保本理財產品完全取代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營造必要輿論氛圍。近期,銀保監會出臺關于允許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后,未來不僅將要實現理財業務和銀行業務的完全隔離,而且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可以直接投資股市,這與過去銀行公募理財產品資金不得直接投資股市是最大區別。過去的理財市場猶如一面平靜的湖水,當理財子公司成立,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可以直接投資股市政策出臺后,也許就像將一塊石頭投入湖水,平靜的湖面不可能繼續平靜,總是會或多或少激起漣漪。作為一個理性成熟投資者,絕不能再像過去一樣繼續做甩手掌柜了,如何選擇平臺?如何選擇產品?怎么做到適合投資者選擇適合的產品等等?你的每一點付出,不僅事關收益率高低,更與風險程度密切相關。
Q5:銀行理財中低風險會損失本金嗎?
中低風險理財已告訴你有風險,等級為中或低,所以這樣的產品不能保證本金不受損,但是從受損的概率來說是相對較低的,僅供參考。
Q6:我想問下,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保本的 自己會虧嗎?一般虧,會虧多少?
與大盤指數掛鉤的基金定投,按經濟周期波段操作,肯定不會虧??!